不愧是隔壁出品,这高能悬疑,太刺激!
说起印度电影,除了传统经典歌舞片,就是悬疑片了。
而印度悬疑片从来不缺爆款。从《调音师》到《误杀瞒天记》,再到今年备受好评的《因果报应》,影片总能用悬疑的勾子,精准拿捏观众神经。
最近,又有一部印度悬疑上映。
这一次,没有罪案追凶或密室博弈,反而把镜头对准了一段看似平静的公路旅途:
一个精于算计的小偷,一位记忆支离破碎的阿兹海默症老人,共乘一车,各怀秘密。
你以为这只是一场简单的猫鼠游戏?
看最后究竟鹿死谁手……
《妄人妄途》

达雅,是一个无业游民。
他刚从监狱里出来,但监狱里的“教育”似乎并没有让他产生悔过自新的意思。
面对出狱后一无所有的生活,他想着最好干笔大的,一夜致富。
有天,他潜入一个豪宅,准备偷点值钱的。没想到,房间里却锁着一个患有阿滋海默症的老人。

老人恳求达雅把他放了,他可以给他一笔钱。
看着老人也手无缚鸡之力,达雅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把他放了。
他问老人要钱,老人这时却说自己的钱在银行卡里,需要去取。

达雅让老人把密码告诉他,他去取钱,但老人却说记不得密码了,得看到取款机才能记起来。
无奈,达雅只能陪着老人去取钱。然而,在看到老人余额的瞬间,达雅却震惊了。
卡里存的并不是小钱,而是足足有250万卢币。

看到这么大一笔钱,达雅震惊之余,内心久久不能平静,原本准备拿点小钱走人的想法瞬间消散。
既然老人患有阿滋海默,那不如找个机会套出老人的银行卡密码,捞个大的。
骗局由此开始。

老人要去新德里找女儿,于是他假扮好心人,提出护送老人前往新德里探亲。
路上再趁机套出老人的密码,然后甩掉老人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原本一切计划的好好的,然而总有一些意外打断达雅的计划。

因为老人时而清醒,时而失忆,有时候甚至会忘掉他的姓名,导致外人误认为他是拐卖老人的人贩子,差点报警把他抓去。
好不容易再次骗到老人去取钱,没想到老人再次忘记取款密码,连输两次,差点把银行卡锁住。
有一次老人好不容易想起密码,达雅心花怒放地去取款机上取钱,却发现卡又是错的,里只有8000块,跟本没有250万。

事情不对劲发生在一次点外卖的时候。
有一天,老人点了外卖,达雅开门去取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上没有钱,就再去拿老人的钱包。
没想到钱包一打开,掉出一堆手机卡,这让达雅觉得不对劲。

而最近电视刚好又在报道,附近发起了多起命案,作案人用同一部手机,但不同的电话号码与受害人生前通过电话。
再联想起此前发生的种种不对劲,达雅心生怀疑。
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不是猎人,而是落入陷阱的猎物。

真想究竟是什么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电影,一看究竟。
《妄人妄途》有意思的点,是通过一个小偷与阿兹海默症老人之间意外交织的旅程,引领观众进行了一场关于罪恶、记忆与本能人性的深度探索。
电影标题“妄人妄途”本身就富含深意。“妄人”可指代片中心怀鬼胎的小偷,也可喻指那些被自己妄念所困的众生。

而“妄途”,既是这条充满意外与不确定性的公路,也象征着我们因执着于虚妄认知而可能走入的人生歧路。
电影构建了一个颠倒的“因果审判”场。自以为精明的小偷,在一位“记忆破碎”的老人面前,反而失去了对局面的掌控。
而老人真的又是无辜的“被害者”吗?如果不是,他假装失忆是为了掩盖什么?
那些报道的连环杀人案,又与他有什么关系?

近年来,印度不乏好悬疑片。例如高频反转,节奏迅猛的《调音师》。
还有悬疑为表,批判为里的《罪恶之城》都是以高超的“罗生门”式叙事和疯狂反转作为“钩子”,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讨作为“骨架”,再注入印度文化特有的浓烈情感和道德观作为“血肉”。
它既提供了智力上的刺激,又交付了情感上的满足,最终成就了一种既能娱乐大众又能发人深省的独特电影形态。

《妄人妄途》继承了印度悬疑片的一大特色:不满足于讲一个精妙的故事,而是执着于在故事背后,注入能让我们照见自己的哲学思考与人性关怀。
它超越了类型片的框架,成为一则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人性寓言。
最终,影片指向的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,以及在虚妄表象之下,对于良知与救赎的永恒期盼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十点美剧